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教育部函頒推動雙語注意事項的思考與轉化

 

教育部函頒推動雙語注意事項的思考與轉化

一、              提供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重要性

英語融入的推動最重要的提高英語沉浸的比例,讓學生除了「學習(learn)」英文外,還有機會以「習得(acquisition)」的方式獲得語言,但是並不是一味的追求高沉浸比例,對於學生而言若要「習得(acquisition)」語言,提供能讓他理解的語言就非常重要,因為習得需要兩個重要條件。第一個是可以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這種輸入的結構有點超出獲取者目前的程度,其次是低或弱的壓力,有利入輸入( Krashen, S.,1989) 」。


二、              雙語教師依照學生英語程度調整語言融入比例與方式

目前國內不同城市,不同學校學生的英語能力具有高度差異性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同一份英語融入的雙語教學方案,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因此教師在設計雙語教學方案時,除了要依照自己的教學判斷與設計外,還要針對學生的英文程度進行調整,給於不同的學習鷹架,讓學生能有效能的學習。


三、              雙語教學英語融入要有規劃進程與目標

雙語教學不同於英語領域課程的學習,不需要用全英語授課。可依班內學生語言程度,進行語言融入的設計,可以採英語文或國語文/英語文雙語方式進行,教師採英語授課也是一種方式,但這是最高的目標,非一蹴可幾,且要看學生的接受程度。一般而言,雙語授課的過程,希望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習慣,要有計畫目標的適度提高課堂英語文使用比率,逐步擴大領域/科目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要達到這種沉浸的目標,雙語教師必須對於自己語言融入的進程有一定的規劃,才比較容易達成。

 

從以上觀點來看教育部函中的規定,就不難理解其目的:

以下為教育部與理解與調整教學相關的規定:

(一)    授課前了解班內學生英語文能力,並依此設計合宜教學內容及語言使用規劃。

(二)    使用學生聽得懂的英語文進行教學,各單元核心概念可以國 語文清楚說明,避免重要知識意涵因語言差異影響學習;至指導 語、延伸活動、學習單等,則可依班內學生語言程度,採英語文或國語文/英語文雙語方式進行;俟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習慣,再適度提高課堂英語文使用比率,逐步擴大領域/科目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並非以全英語授課方式規劃課程內容。


四、              雙語課程的規劃與設計要以「領域的學習」為主

教學內容以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知識、能力與態度)為主,並符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所定學習重點。「語言」的角色主要以成為溝通工具為主,但如果在雙語老師的巧心規劃設計下,也能在學習「領域」知識的過程中,規劃語言學習的歷程。例如規劃呼應領域學習主題的「關鍵字」,指導學生發表表達的雨具等,都是可以有計畫增進學生語言能力,同時又不影響領域知識學習的例子。


五、              雖提供英語學習歷程但要尊重學生選擇表達語言的權利

規定(五)中有提到:「不得強制要求學生全程使用英語及進行評量,俾兼顧班內各類型學生學習權益。」這裡牽涉到教學歷程與評量設計,教學歷程中教師提供英語沉浸的機會,提供不同的鷹架讓學生可以理解領域的知識,因為無論是形成性評量或總結性評量,都是評量領域知識,因此不能讓「英語」阻礙學生的學習成就的表現,學生可以使用中文來回答任何問題,表達自己的理解。


六、              教師語言輸入要完整正確,不要用中英夾雜的方式表達

規定(四)中有提到:「教師運用英語文教授領域/科目知識時,英語文用法應正確及完整,避免同一句子同時夾雜國語文/英語文,以建立學生正確的英語溝通句型」。例如: Oh,還有,別忘了 homework」,可以直接用英文「Ohdon’t forget your homework」來表達。

 

2024.06.09


參考書目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以語言輸入輸出的觀點看雙語課程中語言的角色

以語言輸入輸出的觀點看雙語課程中語言的角色 雙語教學歷程中的重要要素 - 領域學習內容與語言 英語融入領域教學歷程中,教學者要有意識的感受到教學歷程中的兩個要素,一個是領域教學的內容,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另一個就是在課程中運用的語言 - 英語文與中文。這兩個語言在教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