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 星期六

以語言輸入輸出的觀點看雙語課程中語言的角色

以語言輸入輸出的觀點看雙語課程中語言的角色

雙語教學歷程中的重要要素- 領域學習內容與語言

英語融入領域教學歷程中,教學者要有意識的感受到教學歷程中的兩個要素,一個是領域教學的內容,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另一個就是在課程中運用的語言-英語文與中文。這兩個語言在教室中的運用成為老師教學的工具。

因為領域學習內容會因為領域的特性有所不同,不同的學習內容,會影響到課程中教學素材、教學策略及評量的設計。不同特性的領域學習內容,會使語言應用的方式與內容也不同。我們以生活課程為例,其領域教學原則在於

1、    學習主題均來自於生活,其中有知識、技能與態度的學習內容。

2、    學習活動重視探索(explore)、體驗(experience)、創作(create)、解決困難(solve problems)、溝通(communicate)、合作(collaborate)等等,其中包含許多學習技能與態度。

3、    尊重每位學生的特質。

以生活課程為例,生活課程是以學生為主的課程,因此學生必須學習分享、討論說出自己的發現與想法,是一個要讓學生高度體驗、實作、分享的領域學習歷程。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語言就不只是教師輸入,也非常重視學生輸出的設計。這也會影響到雙語課程內容的設計。

 

課程中語言輸入及輸出的歷程

無論哪一個領域,當英語和中文成為教與學歷程的工具,一定呈現語言輸入語言輸出」的歷程。語言輸入端計有:教師引導用語(Teacher’s instructional language)、教室情境中出現的語言(Context),例如教室布置,教材教具的內容(Content),以上均是語言輸入的歷程,有意義、可理解的英語輸入,可讓學生在學習歷程中有語言「習得」甚至「學習」的機會。對於學生而言,語言輸出(Output)是提供學生應用語言溝通或表達的機會,語言輸出端計有 學生任務使用的語言(Student’s language)、在情境中溝通的語言(Context)、或跟學習內容相關的語言(Content)。對於學生而言,豐富的輸入可能引發學生自然的輸出,這是學生經「習得」後的產出。也有可能是教師的設計與「學習」安排,讓學生經由教師課程的設計,在引導下進行語言輸出,這是兩種不同的輸出歷程,也可能同時存在。

 

語言輸入注意的重點

1、了解學生的語言程度,依據學生能力做差異性的設計。

2、簡化語言,善用多模態的協助,建立易理解的歷程。

3、思考語言的種類,例如教室用語、教師指導語、領域內容關鍵用語及其運用的時機。

4、雙語教學情境營造,雙語日常學習情境的營造,要建立運用雙語的習慣。

 

語言輸出的注意重點

1、    重視低壓力(Low pressure)的學習歷程,允許學生選擇使用中文還是英文進行表達、

2、    提供語言鷹架,支持學生應用。

3、    提高有意義的使用時機,創造真實運用的機會。

 

語言學習和領域學科學習目標的游移與確認

雙語課程的學習目標一定是以領域目標為主,因為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英語融入的目的也是讓學生學校領域學習內容,因此英語融入不能阻礙領域內容的學習。但既然是雙語課程,透過英語融入的歷程,嘗試讓學生的英語能力有所增進,也是雙語課程設計的潛在目標。

回到英語領域的學習表現:聽、說、讀、寫的四個技能,其中聽、說在雙語課程最容易有學習的機會,例如教室用語的聽、說,可以透過長期沉浸,讓學生提升英語聽說的能力,教師安排任務用語,例如討論、分享用語,學生也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提昇說的能力。至於讀寫的部分,因與領域學習內容有關,牽涉到語言學習內容:字彙、句子、段落、篇章,可能會超出學生的英語能力,這時就不能以語言學習的目標來看,要以讓學生理解領域內容為目標,要給予更多可供理解的鷹架,例如輔以中文,輔以圖片、動作、影片等,讓英文介入不會影響學生的認知,產生高度的認知負荷。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教育部函頒推動雙語注意事項的思考與轉化

 

教育部函頒推動雙語注意事項的思考與轉化

一、              提供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的重要性

英語融入的推動最重要的提高英語沉浸的比例,讓學生除了「學習(learn)」英文外,還有機會以「習得(acquisition)」的方式獲得語言,但是並不是一味的追求高沉浸比例,對於學生而言若要「習得(acquisition)」語言,提供能讓他理解的語言就非常重要,因為習得需要兩個重要條件。第一個是可以理解的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這種輸入的結構有點超出獲取者目前的程度,其次是低或弱的壓力,有利入輸入( Krashen, S.,1989) 」。


二、              雙語教師依照學生英語程度調整語言融入比例與方式

目前國內不同城市,不同學校學生的英語能力具有高度差異性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同一份英語融入的雙語教學方案,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因此教師在設計雙語教學方案時,除了要依照自己的教學判斷與設計外,還要針對學生的英文程度進行調整,給於不同的學習鷹架,讓學生能有效能的學習。


三、              雙語教學英語融入要有規劃進程與目標

雙語教學不同於英語領域課程的學習,不需要用全英語授課。可依班內學生語言程度,進行語言融入的設計,可以採英語文或國語文/英語文雙語方式進行,教師採英語授課也是一種方式,但這是最高的目標,非一蹴可幾,且要看學生的接受程度。一般而言,雙語授課的過程,希望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的習慣,要有計畫目標的適度提高課堂英語文使用比率,逐步擴大領域/科目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要達到這種沉浸的目標,雙語教師必須對於自己語言融入的進程有一定的規劃,才比較容易達成。

 

從以上觀點來看教育部函中的規定,就不難理解其目的:

以下為教育部與理解與調整教學相關的規定:

(一)    授課前了解班內學生英語文能力,並依此設計合宜教學內容及語言使用規劃。

(二)    使用學生聽得懂的英語文進行教學,各單元核心概念可以國 語文清楚說明,避免重要知識意涵因語言差異影響學習;至指導 語、延伸活動、學習單等,則可依班內學生語言程度,採英語文或國語文/英語文雙語方式進行;俟學生建立英語學習習慣,再適度提高課堂英語文使用比率,逐步擴大領域/科目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並非以全英語授課方式規劃課程內容。


四、              雙語課程的規劃與設計要以「領域的學習」為主

教學內容以各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知識、能力與態度)為主,並符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所定學習重點。「語言」的角色主要以成為溝通工具為主,但如果在雙語老師的巧心規劃設計下,也能在學習「領域」知識的過程中,規劃語言學習的歷程。例如規劃呼應領域學習主題的「關鍵字」,指導學生發表表達的雨具等,都是可以有計畫增進學生語言能力,同時又不影響領域知識學習的例子。


五、              雖提供英語學習歷程但要尊重學生選擇表達語言的權利

規定(五)中有提到:「不得強制要求學生全程使用英語及進行評量,俾兼顧班內各類型學生學習權益。」這裡牽涉到教學歷程與評量設計,教學歷程中教師提供英語沉浸的機會,提供不同的鷹架讓學生可以理解領域的知識,因為無論是形成性評量或總結性評量,都是評量領域知識,因此不能讓「英語」阻礙學生的學習成就的表現,學生可以使用中文來回答任何問題,表達自己的理解。


六、              教師語言輸入要完整正確,不要用中英夾雜的方式表達

規定(四)中有提到:「教師運用英語文教授領域/科目知識時,英語文用法應正確及完整,避免同一句子同時夾雜國語文/英語文,以建立學生正確的英語溝通句型」。例如: Oh,還有,別忘了 homework」,可以直接用英文「Ohdon’t forget your homework」來表達。

 

2024.06.09


參考書目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

 

國家雙語政策與國小雙語教學的執行

 

國家雙語政策與國小雙語教學的執行

一、緣起

    2030雙語政策,是於民國2017年由蔡英文政府提出的政策,目標是在我國已掌握華語使用的優勢上,讓英語在2030年也能成為我國社會運用的主要語言。2018年行政院核定雙語政策,投入近100億以上的資源,其中9成以上用於教育。補助大學設立全英課程,吸引外籍學生到校就讀,提升學校國際化,於高中開辦雙語實驗班,投入國中小辦理英語融入領域教學計畫,並透過「協助公立國民中小學引進外籍英語教師計畫」引進外籍教師、外籍教師助理到國中小各校協助教學與建立英語沉浸環境[1] 

二、以外加方式於國中小推動雙語教學

    2030國家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由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人事行政總部、考選部及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整合擬定(1109)。其中在如何推動的第二項中以「均衡完善高中以下教育階段雙語化條件」為目錄說明作法。提到上述推動不會調整108課綱的推動,而是以外加資源的方式進行推動(教育部,110)

(一)      締造沉浸雙語學習情境

    教育部於107學年度推動沉浸式英語教學特色學校試辦計畫、透過輔導團協助發展模式,從107學年度到現在已有很多學校發現英語融入領域的雙語課程與教學計畫。在「國民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資源整合平台(CIRN) 部分領域雙」中已有國立台北教育大學陳錦芬教授及林子斌教授領導的教師團隊發展很多影片及教案,供有興趣的老師參考。(已下為資料連結)

國北教 陳錦芬教授團   師範大學 林子斌教授團隊 

    希望透過沉浸環境的營造,可以在學生聽讀的基礎上,提升學生說寫的能力,從國中小開始厚植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

 (二)      高中以下學校雙語推動的策略與目標

1、提高普及

(1)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

在國中小各校落實英語課英語教,在英語課以全英語上課為目標。提高學校部分領域融入英語教學的比例。例如基隆每一所學校均要有一個學年一個領域以英語融入進行雙語教學。鼓勵已融入6分之一、3分之一課程融入英語為目標,提高英語語言應用的普及度。

(2)推動校際合作:加強姊妹校的合作締結。

教育部國中小姊妹校計畫facebook

(3)精進數位學習:

提供英語學習無時空的環境,以AI導入教育部Cool English英語學習平台,讓學生可以運用該平台練習英文,並由AI自動指導學習成效。同時運用Cool English 辦理各項學習活動與競賽,鼓勵各縣市學生自主學習英語。

(4)擴編雙語能力

各大學辦理雙語學分班、辦理在職教師雙語學分班,並薦送在職教師到國外學校提升雙語教學能力,提供英語教師全英語教學研習的能力。引進外籍教師到國中小進行教學。

 三、國民小學目前的雙語教育的執行現況

各縣市對於雙語教學的推動目標不一,根據親子天下2024306日全台雙語政策調查發現發現全台雙語教育涵蓋範圍已比預期廣,3,362所公立國中小中,已2,011校實施雙語,占比高達6[2],大部分縣市的推動政策均以1、加廣,跨展實施校數和課程。2、增加雙語教師的員額。3、改善雙語環境。4、與國際交流。四個方向進行政策推動的目標。在問卷中也有發現各縣市推動最大的難題就是「師資不足」,各縣市如何在目前的教師員額中培養雙語教師,及於新聘教師中增加雙語教師都是各縣市雙語政策推動的重要思考方向。

2024.06.09

[1] 2030雙語政策(取自維基百科,2024.06.08https://zh.wikipedia.org/zh-tw/2030%E9%9B%99%E8%AA%9E%E6%94%BF%E7%AD%96.

[2] 2024年全台國中小朝4方向續推雙語教育!各縣市最新政策比一比(親子天下,2024/03/06)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7155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雙語課程設計語言融入思考面向

 學科知識及語言角色的界定

     對於非英語母語或第二外語國家的師生來說,英語決不是能自然沉浸的工具,一般的雙語老師不像外師能輕易地掌握英語,並熟練的簡化語言,回應不同程度小朋友的需求。因此在雙語或英語融入領域的教學設計中,將英語文介入的時機與角色納入思考一直是關注的焦點。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對於學生的學習歷程而言,教室中溝通的歷程有語言輸入(input)及輸出(output)的面向,在雙語課程的英語輸入的過程,不能阻礙學科知識的學習,對以雙語授課的老師而言,必須思考教學歷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因為如果語言融入經過設計,就可以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以雙語接受學科知識的能力,同時達到學科學習與提升語言能力的雙目標。當然除了語言輸入的介入思考之外,雙語課程學習歷程是否可以提供一些以英語進行學習溝通的鷹架,也是另一個語言介入時機的思考,而這種語言設計會跟學生的學習任務實踐有關,讓學生提升運用英語實踐溝通的機會。


學習歷程中不同功能的語言設計思考


可在不同領域學習中重複使用的教室英語(classroom English)

        仔細分析教室中的英語融入使用有好幾種類型。首先是跟教室經營管理有關的語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教室英語(classroom English),這類的用語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可以在任何領域的學習歷程中使用,跟學科知識學習沒有關係,且會在學習歷程中一直重複出現。這類的語言在雙語教學發展的過程中,最容易設計與組織,尤其可以「情境」為主題歸納,供教師們使用,例如問問題、拿出文具、管理秩序等語言設計。當然也可以以難易度或數量設計此類語言在不同年級使用規劃的縱架構設計,讓學校學生可以有結構的學習此類英語,並在教室中高度使用。


在特定領域中會複出現之領域教室英語( Classroom English in the ___ class)

        不同領域會發展出屬於該領域特有且會重複使用的教室經營用語,例如音樂課中Take out your recorder. 就是不斷會出現在課程中的教室用語。在體育課中的做操指導語,也屬於這一類。這一類的教室英語,同樣的也可以經過設計,提供教師參考,並高度使用。我們也發現這一類的教室經營用語,在學校發展的過程中,最需要共備的歷程,可由領域教師與英語老師共同討論發展此類的教室用語。


上述兩類語言均會出現在教師的語言輸入的過程中,使用比例高,學生接受英語輸入的程度就會較高,又因為重複使用的特性,因此對於提高學生英語沉浸的效果是可以預期的,因此在雙語推動的過程中,這類的語言應該要透過學校的雙語小組,共同備課、設計並鼓勵老師高度使用。


領域知識相關之關鍵英語

        這類的英語融入設計是雙語課程中最為複雜的,因為會根據不同學科的目標、特性及每個單元內容的不同而有高度的變化。因此在學校推動雙語課程發展的過程中,這類語言融入的設計需要高度的共備,領域教學者、英語教師或外師,甚至是課程設計的討論,在這類課程設計共同討論設計。所以雙語課程推動的知識管理就非常重要,要將經過共備討論的課程,教學方案、甚至是設計的教學素材或學習材料,予以高度的管理,以利此類課程與教學的傳承。


技能導向的學科語言特質

        仔細的分析各領域學科特質發現,技能導向的學科例如體育、音樂、視覺藝術等,因為其相關技能在各年級出現的螺旋性很高,因此其領域的關鍵字詞出現重複的比例也會提高,例如體育中的球類、跑步、跑跳等單元會重複出現在不同年級,只是活動及內涵有點差別。又如音樂的音符、樂器等都會重複出現在不同的年級,因此此類的攸關領域知識的關鍵字詞,就有發展的必要,因為將這類的學科知識語言發展出來,對於學生學科知識的學習也會有幫助。


知識性高的學科知識及語言特質

        這類型的領域例如健康、自然科學等,因為領域知識複雜且變化性大,因此需要大量的解說,在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融入就需要中文或者是多媒材的協助,在這個部分就非常強調以達到學科知識學習為主,這部分雙語設計歷程教師需要解構教材,重新思考藉由多媒材、雙語呈現或是實作任務設計的方式,降低只用語言解釋的歷程,也可能達到英語言高度融入程度,但可以知道,這類型的雙語課程設計不是只規畫語言就可以完成的。


語言輸出的學生任務用語設計

         以學習任務思考的學生用語設計,是嘗試提高學生運用英語機會的設計。例如學生進行討論、發表時可以運用的語言。或是在進行實作活動可能運用到的語言,這些語言設計可以提升學生應用英語文的機會,透過不斷的使用,提升學生英語的溝通能力。


        雙語課程與教學設計,期許學生能在雙語的環境中學習,透過長期大量的英語沉浸,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也能增進學生英語溝通的能力,但在英語非第二外語的環境中,除了學校,孩子並沒有其他的沉浸環境,因此我認為既然要以雙語課程介入,提供孩子長期大量英語沉浸的環境,學校還是要仔細的思考語言介入的設計規劃,而不是只要融入簡單的教室英語即可,這樣的雙語設計是不會有發展的可能性的。


以語言輸入輸出的觀點看雙語課程中語言的角色

以語言輸入輸出的觀點看雙語課程中語言的角色 雙語教學歷程中的重要要素 - 領域學習內容與語言 英語融入領域教學歷程中,教學者要有意識的感受到教學歷程中的兩個要素,一個是領域教學的內容,包含知識、技能與態度,另一個就是在課程中運用的語言 - 英語文與中文。這兩個語言在教室中...